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352的博客。

镜头记录历史,影像见证时代;贴近生活,关注民生;是我们摄影人不懈的追求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敲钟五儿  

2014-12-10 19:33:33|  分类: 截岔村镇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敲钟五儿

游建斌

    “不盼秋不盼夏,就盼五儿敲三下。”一段时期,在交城东社一带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。我老家离东社还有20里,所以原本我们对这个顺口溜并不熟悉,那年跟着山西广播的前辈,省广电厅副厅长兼省电台台长马德办交通台,马德跟我讲的,原本前面还有两句的,没有记住。

    所谓敲钟五,人们都叫“五儿”,是我的五爷,从刚解放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,都在东社学校工作,主要工作就是做饭、敲钟。多年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集体劳动模式,人们盼“敲三下”,因为“敲三下”就意味着学生放学了,下地的农民也该收工了。东社学校当时是中心校,地势又高,当年农民没有表,出工收工也没有个准点儿,到是附近村的都能听到学校的钟声,所以钟声就格外的重要。

    敲钟五儿——我五爷,身材瘦小却很精神,头上总搂(系)个白毛巾,走路总是一路小跑直到退休后七十多岁走路还是小跑。

    父亲上学就在东社,当时是上高小,我问父亲,“当时上学时照顾你不?”父亲告诉我:“多喝一碗稀饭是肯定不行的,但是洗锅时候有巴在锅上的锅巴我吃过。”“后来考到太原上初中了,我五伯(五叔)却总接济我。”

    当时和父亲一起考上太原初中的有好几个人,但每个学期去都是步行180华里,每次路过东社,父亲都要进学校看看他五伯,每次他五伯总要三块五块地给点钱。一次开学时,父亲从家出发就带的钱不宽裕,想着路过他五伯是不是给几块钱能好一点,到了学校找他五伯,坐了一会儿,又坐了一会儿,他五伯没有给钱。同学从外面进来叫了一次,又叫了一次,父亲始终没有好意思开口要。

    这件事父亲给我讲过一次又一次。我知道父亲是讲当年求学的困难和艰苦。而我却更加知道了做父亲的责任。现在我有八个侄儿侄女,我也更加知道了做叔叔的责任。

 

   五年前,五爷去世了,我陪近70岁的父亲回老家去安葬。父亲落泪了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2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