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352的博客。

镜头记录历史,影像见证时代;贴近生活,关注民生;是我们摄影人不懈的追求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房交文:想起妈妈做布鞋  

2015-05-01 21:58:17|  分类: 东社村志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东社老乡《房交文:想起妈妈做布鞋》

想起妈妈做布鞋

房交文(西社文峪龙门)

 

自我记事起,常见晚上妈妈坐在昏暗的煤油灯底下纳鞋底。

每当我半夜醒来,妈妈还在纳,我说妈妈睡觉吧,妈妈说快,扎完这针就睡,可是等我再醒来,还在纳鞋底。有时候,我们兄妹几个全起来不睡觉,说妈妈不睡,我们也不睡。但是,妈妈睡下等我们睡熟后,又点着了灯,纳起了鞋底。

说起纳鞋底,至今还记忆犹新。第一步,要先“打袼褙”。是在一块案板上,先铺上一层纸,将平时积攒的破布条、破布块(也称“旧铺扯儿”),铺满整张纸;上面刷上一层浆糊(有时舍不得用白面熬浆糊,就用剩下的残粥代替),上面再铺一层破布。如此反复几遍,大概有五六层的时候,拿到太阳底下去晒。晒干了,就可以做鞋底的坯子了。

要事先按照穿鞋人的脚的尺码,到供销社找人家售货员,把人家各种尺码的白塑料底子放在一张白小报纸上,按住底子用油笔描,各种尺寸的底子就画在纸上,用剪子绞下成为鞋样样。大人将每个家庭成员的“鞋样子”夹在裁缝书里保留着,做鞋的时候,拿出来就可以用了。

将晒干的袼褙按照“鞋样子”剪成鞋底的形状,用白布条沿上边儿,用浆糊把五六层的鞋底硌百粘在一起,再把粘好的鞋底用一块完整的好布包在上面,这样,就可以用针纳了。

纳鞋底有几件工具是不能少的:针线就不必说了,起码还要有顶针、锥子、小钳子,还有鞋夹板,鞋夹板就是用两块木板做成象夹板一样,夹板上部粘着一块蜡,因为鞋底厚,用针不容易扎透,可以先用锥子扎个眼,用针锥扎眼时,先把针锥到蜡上扎一下,针锥就好扎透鞋底了,用针就轻易地穿过了;这时候顶针的作用最大,因为人的皮肤禁不住钢针,于是戴上类似于戒指的顶针,钢针不会直接顶在人的手上。顶针的作用是往里顶,小钳子的作用则是往外拉。这边顶进去,那边拉出来,这一针才算完成了。

妈妈常告诉姐姐,手巧不巧,要看她纳的鞋底好不好。而鞋底纳的好不好的标准,是要看针脚是不是够密,行距是不是匀称,还要看线勒进去的够不够深。勒进去的深,才说明用的力气大,纳出的鞋底才会结实。

那时候,我们还小,赖,穿上鞋晓不得打对,那里难走走那里,田野,山上,河滩里,一双鞋穿不了几天,就露出了大拇指,邻家大娘们就笑话说,你“大舅舅”又出来了。那时候,大姨家孩子们多,大姨做针线活又慢,还得妈妈帮着给他家人纳鞋底。一年到头,凡是闲着的时候,妈妈常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纳鞋底。母亲说,日子过得再艰难,也不能叫你们混不上个“鞋脚”。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,有时候我也会掺合进来。不会干别的,就用支圪儿“捻绳线”。纳鞋底用的不是纺出来的线,纺出来的线不禁用,而是用一种用麻儿捻成的“麻绳儿”。这个活也是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,捻得要细、要匀;如果捻的粗细不一,那是没法用的。当

鞋底纳好以后,妈妈就开始做鞋帮,鞋帮也是用鞋帮的样样用针缝在袼褙上,剪出鞋帮,鞋面用灯芯绒或灰绒做面面,里面用白洋布,滚好鞋口和鞋边就开始上鞋帮。当两者合二为一的时候,开始用鞋楦头撑鞋,鞋楦头是用木头让木匠旋下各种尺码,象足一样的模子,撑几天,这鞋就算做好了,鞋布鞋底透气性强,没有湿气,不会打滑,穿上十分舒服。尤其是过年的时候,换上新衣服,穿上新布鞋,走起路来,脚底生风呢!这几年人们全不纳底做鞋了,穿起商店卖的皮鞋和运动鞋了,即使是布鞋,也是老北京的皮鞋,穿起耒却没有妈妈做的鞋合脚,舒服!

图1 纳鞋底用的夹板

 房交文:想起妈妈做布鞋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
 图二 鞋帮子
房交文:想起妈妈做布鞋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
图三 布棉鞋
房交文:想起妈妈做布鞋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  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57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