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352的博客。

镜头记录历史,影像见证时代;贴近生活,关注民生;是我们摄影人不懈的追求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乡土记忆 烧炕  

2016-07-28 17:17:25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转载:乡土记忆
烧 炕乡土记忆 烧炕 - 东社之窗。352 - 352的博客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郝妙海
    烧炕,俗称“焰炕儿”,应是我们这一代人脑海中永远也抹不掉的一道记忆。因为直到上世纪60年代,烧炕都是大多数农家人冬季取暖的唯一方法。“家暖一盘炕”,这样的俗语,真说不清在晋源这一带,已流传了多少年、多少代。
    小时候,等到家里冷得实在受不了时,父亲这才吩咐,今天把炕儿点着吧!傍黑时,我便从街门外柴堆上抱一捆玉茭圪榄或茭棍榄回来。天黑后,折一些塞在炕洞内,划根火柴,用一截苇皮作引柴,将炕洞内的柴慢慢引着。由于一年未烧,炕及烟道全是冰冷,第一次烧炕,烟火并不往里吸,反是往外冒,村里人叫“倒扑(piē)”。要拿笤帚或扇子扇好大一阵,往往被烟呛得鼻涕眼泪一起流。直到“呼”的一声,烟气被吸进炕内,火苗也蹿了起来。随后,便可陆续将柴续进炕洞,直到一抱柴慢慢都塞进去,看着它着完了。然后,要将炕洞口用砖盖上,以防热气被很快抽走。
    烧炕不仅给家里带来温暖,在那个贫穷的年代,炕洞内燃烧的柴火,还会给一家人带来宝贵的光亮。记忆中,每当炕火点着后,母亲做好的糁糁饭和拨烂子也就端回屋内。就着炕洞内闪闪烁烁的光亮,全家人或坐炕沿
    上,或坐地上的小板凳上,吸吸溜溜,一顿晚饭很快就吃完了。母亲收拾完碗筷后,大多要做一阵针线活。这时才将放在窗台的煤油灯点着。为了保存最多的热量,在烧炕的同时,炕上的被褥早就铺好了。这时,被子底下已暖烘烘的了。我们兄妹几个也就脱鞋上炕,将腿伸进被子里,坐着互相掏窑窑玩或听妈妈倒歇话,享受晚饭后那一段最温馨的时光。
    照例,临睡前,脱下的衣裤都要掖到脚头起的褥子下,尽量让它们吸收一点炕儿的余热。大多数时候,刚钻进被窝时,热气犹在,很快即可进入梦乡。然而,一抱柴的热量毕竟有限,到后半夜起来小便时便已明显地感觉到了凉意。清晨起床时,室内早已冰冷如初。钻出被窝的那一刻,真是十二分的不乐意,十二分的没奈何。为此,到数久寒冬的那一段日子,清早起来后,要再抱一些柴回来,将炕儿再烧一烧。否则,冷阴冰房,家里很难呆得住。
    焰炕儿,既能给家里带来一些光和热,还能给孩童们带来一些额外的乐趣。柴火烧尽后,将炕洞内红红的灰烬拨拉开一个窝,往窝里扔几个不大不小的山药蛋、胡萝卜,再拿灰烬盖上。临睡前,拨拉开灰烬将它们取出来,便是儿时一种难得的美食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七日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68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