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352的博客。

镜头记录历史,影像见证时代;贴近生活,关注民生;是我们摄影人不懈的追求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  

2017-03-06 15:13:05|  分类: 东社村志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

(十九)

吕保国


3、秋收

“春种一粒粟, 秋收万颗子。”

民以食为天,农业是立国的根本。东社举人院的砖雕匾额“稼穑维宝”,说明了春耕秋收在古镇农业社会的重要性。

秋收的品种较多,有金黄的谷子、稻子、玉米,有火红的高粱,原来还有白色的棉花,有各种各样的豆子,诸如黄豆、绿豆、豇豆、豌豆、红小豆、蔓小豆等,五彩纷呈。还有各种菜蔬,豆角、南瓜、金瓜、萝卜、红薯、土豆、白菜等。这就需要依成熟的程度,做好时间上的先后安排,有条不紊,收了这样收那样,而要把它们从地里搬回家。由于旧时农户们还没有平车、机动车等运输工具,只能从家里到地里,从地里到家里,不厌其烦,一趟又一趟地往返,用口袋一袋袋地背,用扁担一担担地挑。如此,秋收自然也就不是三天两后晌的事。(图1-188,图1-189,图1-190,图1-191)

夏收和秋收,村里人又忙又累又欢快。大体而言,夏收时间短,品种单一,就是麦子,人们紧张繁忙;秋收拖得长,品种很多,可以从容不迫。(图1-192)

“秋收四忙,割打晒藏”。人们把庄稼割倒,运到场儿里,用勒戈、碌碡、机械碾压脱粒,去其秸杆,然后扬场,去其杂质,取其精华,再将粮食翻晒,最后入室收藏。

地里的庄稼收割结束,冬小麦种植完毕后,人们便陆陆续续从田间聚集到场儿上,开始一年里最后一道工序,打场开始了,这里再次成为最热闹、最人多、最忙碌的地方。这时,场儿里堆满了收割回来的庄稼,一垛一垛的,像一座座小山,放了一段时间,这些丰收的果实都被风干晒实了。

古镇21世纪以前,秋粮最主要的就是谷子和稻子,还有少量的玉米和豆子等。所以打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碾谷儿和打稻子。

切谷穗是碾谷儿的前期工作。以前本地将谷儿割倒后,铺在地里,然后村民用手将谷穗整zě齐成捆上场,故切谷穗是较快的。

切谷儿原来使用一种本地叫“爪刀刀”的工具,将谷穗切割下来,与谷秆分离。“爪刀刀”约一拃大小,上窄下宽,手把裹布条。那个弧形的宽面是刀刃,是专门用来切割谷穗儿的。后来人们赚慢又一方便,就使用镰刀切了。

切谷儿时,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,每个人的身边,都有一捆捆金灿灿、黄澄澄的谷子,左手抓住一把谷穗儿,右手把镰刀放在谷穗儿的根部,向上一提,谷穗儿就被切了下来,然后顺势把它扔进场儿的中间,待晾晒、碾压、场场后,再到村中的石碾上脱去谷壳,就变成金灿灿、黄澄澄的小米了。而这些秸秆会被留存或专人收走,捆绑、码齐、成垛、入仓,等冬季和来年开春时用铡刀切成一寸左右的秸秆,成为牲口最好的饲料。

碾谷儿一般用的是上了点儿岁数的老农。把谷穗摊开后,老农站在中央,腰上系一根长长的绳索,绳子的另一端,系在一匹驴或骡子的辔头上,拉着一个或者两个用石头雕凿成的碌碡儿,在铺展开的谷穗上层层碾压。老农挥舞着一杆长长的鞭子,驱赶着马匹,马拉着滚动的碌碡儿不停地奔跑。在一圈一圈的奔跑中谷穗被压软了,谷粒纷纷脱落。这时,会有人过来把刚刚碾过的谷穗翻一遍,把那些已经碾压干净的谷穗用一种木叉挑起来,堆在一边,归拢在一起。另外没有碾压干净的谷穗重新摊开再压,直到最后把谷穗和谷粒儿分离。“打场没窍,碾子碾到。”(图1-193,图1-194)

碾完后,“借风扬场”,“有风高扬无风撒”。

和小麦扬场一样,这时,农家巧手站在上风头,不紧不慢地用木锹把碾好的谷子高高地抛洒到空中,谷子在半空中像一道又一道金黄色的弧线,迎着阳光,自天而降,真个是“满天谷雨纷纷下,不尽粮流滚滚来”。根据重物先落下来、轻物后落下来的原理,籽粒和谷物的枝蔓、叶片和空瘪粒在半空中就分开了,饱满的谷粒在空中哗哗抖落,落在上风头成堆的是谷子,落在下风头的是淘汰出局的杂物。(图1-195,图1-196)

凉爽的风呼呼吹着,扫掠的人头戴帽子,包裹头巾,站在被扬出来的粮堆下面用扫帚一下一下地漫着,漫掉了浮在谷物上的杂物,随着扬掀的起起落落,他慢慢地漫出了一座金山。

一般情况下,秋风是不缺的。

无风时各地的扇车在古镇很少,也很少使用,原来东社粮站有过两台。原因是东社古镇风多,扇车效率低,用人力又多,加之人们不习惯,觉得还不如扬场快。

东社古镇种植水稻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起步,70年代初大面积种植,最多时河滩地均为水稻,规模达到200多亩,亩产量在1000-1500斤之间,总产最高达24万斤,直到90年代后期停种,种植历史长达30多年。(图1-197)

最初水稻由于种植数量很小,只得和高粱一样靠手工在石头和台阶上硬甩duō,使稻谷脱落。中间也使用过脱粒机,但稻秸又重又硬不好破碎,不是把滚子缠死,就是把电机烧坏,特别容易损坏机械。后来稻子在场上晾晒后,使用滚筒打稻机,即电动机带动的木制或铁制滚筒上钉铁丝齿的机械,稻谷经梳刷、打击脱粒,效果很好,速度快且脱粒质量好。这种稻谷脱粒机刚开始采用手摇即人力驱动,后来转变为500瓦、5-10千瓦的电动机带动,效率更高。最大的可满足10多个人站成一排同时脱粒,四个人一天就能打三、四亩的稻子。(图1-198,图1-199)

脱粒后的稻秸还可以织草帘、打草绳,增加村民的副业收入。

稻子同麦子一样,也是绑扎成捆,运到场儿上堆垛,集体化时也有放在地里晾晒的,打场前再担到场上。同样,脱粒后的稻子也要扬场,但与稻秸分离后的稻粒是带稻壳的。

古镇豆类作物一般用勒戈拍打脱粒,因种植数量较少,且碌碡碾压时容易压破豆粒。但谷子一般不使用勒戈拍打,因为脱粒后的谷子质量不如碌碡碾压后的好。(图1-200)

场儿上,那高高的麦堆谷垛,隐藏着村人多少酸甜苦辣的故事;那沉重的碌碡,滚压过父辈及我们艰难困苦的多少峥嵘岁月。

4、 变迁

在那个几千年一成不变的且接近于原始人类耕作方式的年代,场儿确实为农业合作化后的古镇村民,提供了集中便利地收获碾打场所,集体所有制下一千多人共同拥有几百亩土地,每年收获回来那么多的麦子,平摊在偌大的场儿上,用牲畜拉着石碌碡一圈圈的转悠着,把一粒一粒的麦子谷子从穗秆里碾压出来,然后借风扬场,除去皮糠,就剩下圆光滑润、飘散着清新淡淡的粟香,令人神情颤抖也心醉的麦粒了。

从个体经营到互助组、合作化、人民公社,再到土地的承包下户,农村生产、经营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从人力拽、畜力拉、勒戈打、碌碡轧、拖拉机碾、机动车压、切脱机、脱粒机等,场儿见证了农作物打场从古到今的历史演变过程。而作为古镇夏收、秋收重要的载体,也随着历史的脚步,由盛而衰,逐渐淡出了村人的视线,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(图1-201)

如今的古镇,秋收时节,已看不到全民参战、人山人海的打场场景, 只留下南场儿孤零零地摆在那儿,承受着大自然的风侵雨蚀。(图1-202)

进入21世纪后,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,古镇的农业经济地位逐年下降,农作物种植数量越来越少,种植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。截止目前,古镇小麦、大米已经绝种,大麦、谷子稀少,约有一半的田地调整为苗圃,倒是原来堰堰上种植的玉米、黄豆成为了主体,农作物由原来的两茬(夏麦秋谷)变更为一茬。

如今,种地的人越来越少,因为人们觉得土里刨食没多大指望,大多数中青年纷纷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农村,离开曾经的土地,更乐意去往城市打工挣钱,寻求发展。本来就人多地少,留守村中的人们也将种地作为一种捎办。村民不仅已不种小麦,而且也不热心于种产量不高、管理麻烦的谷子等秋粮,认定还不如花钱去买来得合算。大家现在乐于种的几乎只剩下了玉米,因为它管理简单,产量高。

场儿不见了,已成为历史;碌碡儿、勒戈等工具,村里也很少碰见,也该进博物馆了。但关于场儿的记忆,却让我不能忘怀。在那宽敞的场儿里,装满了故乡人一年又一年的希望,也装载着我们这些在外游子美好的童年记忆。(图1-203)

山村再没有夏收、秋收时的忙碌不停、轰轰烈烈、机声隆隆了,比从前安静了,但我总觉得缺少了些灵气与生气。现在即使农家的孩子也不会再到麦秸垛里追逐、捉迷藏了,再也不会到场儿上抵牛牛、打木碾、扣麻雀了,也不会跟着大人到地里挽麦子、割谷儿了,面对的是电视、手机、电脑等这些现代化的娱乐工具和不停的学业。现在的孩子们是幸福的,他们不用为吃喝发愁,但他们好像又缺少了些什么……(图1-204)

消失了场儿里那些活儿的时代让人感慨时代的前进,那将是一个农耕时代的符号,永远会烙在村民记忆的深处,也促使现在的人们更加珍惜拥有的时光。

图1-188  谷子成熟了
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189  水稻丰收了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190  黄豆该收割了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191  玉米堆满村民张四女农家小院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192  董其中三上阳湾版画作品《山村秋景)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193  碾谷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194  勒戈(连枷)打谷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195  扬场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196  簸箕扬谷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197  水稻收割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198  古镇遗存的水稻脱粒机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199 村民解登金打稻子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200  村民崔安儿一家用勒戈打黄豆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201 村民 张同喜一家用小型拖拉机碾谷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202  古镇留存的“南场儿”现状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203  古镇遗存的碌碡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图1-204  打场的孩童
吕保国:东社古镇之建设春秋(19) - 东社老乡 - 东社博客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39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