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352的博客。

镜头记录历史,影像见证时代;贴近生活,关注民生;是我们摄影人不懈的追求。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转载】马仙:我爹的“条锨”  

2018-04-11 21:58:52|  分类: 老马文选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东社老乡《马仙:我爹的“条锨”》
我童年的那个时代(上世纪50年代前后),老家庄户人用的铁锨都是村里的铁匠打制的,现在通常见的那种机制钢锨还很罕见。

老家的铁锨有两种,一种是铲土用的普通铁锨,长方形,前端较薄,后端有“裤”,用来插锨把;另一种是“条锨”,主要用来翻地和挖土。条锨与普通的铁锨相比,窄而长,呈梯形,前端窄,翻地时要用脚踏铁锨另一端的“肩”,所以这一端比前端稍微宽一点。我爹的条锨比一般的铁锨厚实的多,前端稍薄一点,但也比普通铁锨厚许多。

老家全是水浇地,土质肥沃厚重,发黑发粘,一年种两茬,夏粮是宿麦(冬小麦),秋粮主要是谷子、棉花、黄豆(50年代以后也种玉米),产量高,但是也费工。比如耕地,老家很少用犁耕,主要是用铁锨来翻。铁锨翻得深,熟土层厚,庄稼容易扎根,这样产量才会高。

秋天翻地,春天种菜,夏天浇水,条锨都是爹的专用工具。

儿时村里有铁匠铺。农家用的锄头、斧头、镰刀、铁锨、菜刀等铁器,大多是让铁匠按照自家的使用习惯与要求锻打成型的。我家的条锨跟别人家的条锨相比,更厚,更沉,更结实,而这种笨重款式的条锨,是我爹让铁匠特地打造的。

我爹说,这样的铁锨才经得起使用,能使上劲,翻地翻得深。但是,毫无疑问,这么笨重的条锨,使用起来也更费力气。所以我爹的饭量特别大。当然,我爹力气也大,七十岁的时候,一麻袋麦子,一百几十斤重,扛起来就走,根本不在话下。 

除了铁锹,我家别的农具也普遍比别人家的笨重。比如扁担,我家的又粗又硬,担子的分量轻了都颠不起来。而用扁担挑东西,能颤悠悠地颠起来才比较省劲。再比如箩头(箩筐),我家的箩头更大,用的荆条更粗,可以装得更多,当然也更重。

爹种地舍得出力气,庄稼长势往往比别人家好,收成自然也更高。我记得在农业合作化前,有一年,我家的小麦亩产全村第一,当年在我们村里下乡的干部,把这个消息用枌笔写在戏场院附近的黑板报上。那时我正在读小学,认得字。看到我爹的名字上了光荣榜,我就觉的我爹和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一样伟大而光荣。这一幕,牢牢地刻在我脑子里。

农村实行集体化以后,我爹当过多年的生产队干部。爹给集体干活照样跟给自己干一样下力气,在他的领导下队里的庄稼也特别好。据我弟弟说,要辨认哪块地是六队的庄稼,很容易,只要看地里麦子、谷子的长势,一眼就能认出来。

我爹是七十岁以后才跟随子女迁移到外地的,之前一直在村里劳动。按当时生产队的规定和我家的经济条件,这时他已经不必参加队里劳动了,大队也不再给摊义务工了(义务工是用于集体事业的一种义务劳动,按人头分摊)。但是我爹闲不住。

我妹妹讲过这样一个情节。一年夏收,正是龙口夺食的时节。一天,因为天气突变,生产大队的喇叭里呼叫村里的人们赶快到地里去帮忙抢收麦子。我爹听了一把拉上我妹妹就往地里赶。那时候我爹已经70多岁,退出了“劳动力”的队伍,我妹妹当时还是个孩子,也不算正式社员。我爹领着妹妹到了地里,那干劲一点不比年轻人差,真是拼了老命地干。一般社员参加劳动是挣工分的,我爹来参加抢收,并不要报酬。只要到了地里,我爹爹干活不仅干得好,出手也快,就其原因是他不偷奸,实打实地干。

老爹把劳动当成是一种享受,干活的时候,还常给人们讲故事。锄地和收麦子时,队长常鼓动我爹讲故事。爹的故事讲得好,干活又快,人们为了听故事,都生怕跟他老人家拉远了,所以跟爹在一起劳动,很少有人磨洋工。

我爹常说:“人哄地皮,地哄肚皮”,这是爹的一种人生态度。想想我爹,就是这么一位纯朴、善良、厚道、勤劳的中国农民。爹没有上过学,只认识自己名字。但他老人家的为人处世令人肃然起敬。由敬生爰,这种爱流淌在我的血液中,渗透到我的骨子里,连同他那张得心应手铁锨,也深深地记在我的心中,永生难忘。

我常常想“诚实”这两个字的含义,诚,是说行为要忠于内心的善良;实,是指为人做事要有分量,有担当。一个诚实的农民,配用一把沉甸甸的条锨,这就是我爹在我心中的形象!

我没有用过我爹的那把条锨,但是我牢牢地记住了我爹的这把条锨,我把它沉甸甸地扛在心里,扛在我的精神世界里。念书的时候用它开垦知识,当教师的时候用它辛勤耕耘。现在我早已年过七旬,仍然用从父亲手中接过的这把条锨,度过我的晚年生活。即使是在古稀之年,我也要用它来开垦我从未涉及到的,对我来说是荒漠的文学写作处女地。我相信,枯木逢春,朽木可以雕琢。我这个"受苦人"家出身的孩子,注定会耕耘不止。   

 马仙写于2015年12月16日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34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